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杉木大径材培育的术语和定义、立地选择、造林技术、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伐利用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内杉木大径材的培育与经营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arge-diamete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423-2016《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杉木大径材的培育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规程中的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造林地选择与整地
条文内容:
造林地应选择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间,坡度不超过25度的山地,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pH值在4.5至5.5之间。
解读:
这一条文明确了适宜杉木生长的生态环境条件。海拔高度和坡度限制了水热资源的分布,而土壤的酸碱度直接影响杉木根系的吸收功能。选择这样的造林地有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树木快速生长,最终形成优质的大径材。
二、苗木规格与栽植密度
条文内容:
苗木胸径不小于0.8厘米,苗高不低于25厘米。栽植密度控制在每公顷167株至222株之间。
解读:
苗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造林的成功与否。规定苗木胸径和苗高的最低标准是为了确保苗木具备足够的生理活性和抗逆能力。合理的栽植密度则能够平衡光照、养分等资源的竞争,既避免过密导致林分郁闭不良,又防止过稀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
三、抚育管理措施
条文内容:
造林后第一年内进行两次除草松土,第二年每年各进行一次。施肥以氮肥为主,辅以磷钾肥,每年施用一次,每次每株施用量为50克至100克。
解读:
有效的抚育管理是实现杉木大径材培育目标的重要保障。及时的除草松土可以减少杂草对水分和养分的竞争,改善土壤通气性。合理施肥则补充了树木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特别是氮肥能促进枝叶繁茂,增强光合作用效率,为树干直径的增长奠定基础。
以上三个方面的条文解读展示了DB36/T 423-2016规程中关于杉木大径材培育的一些核心技术要点。遵循这些规定,可以有效提升杉木林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