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背毛木耳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栽培季节、菌种制备、培养料配方与配制、接种、发菌管理、出耳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白背毛木耳的栽培生产。
Title:Cultiv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ite-backed Hairy Wood Ear Mushroo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398-2016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是由海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关于白背毛木耳栽培的技术规范。该标准规定了白背毛木耳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菌种生产、栽培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适用于海南地区白背毛木耳的规模化栽培。
一、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中明确了白背毛木耳的定义为:木耳科木耳属的一种食用菌,其子实体背面呈白色或浅灰色,耳片厚实,边缘波浪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此外还对其他相关术语进行了定义,如培养基、发菌期等,这些术语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二、产地环境要求
栽培地应选择在海拔不超过500米的地方,土壤以砂壤土为主,pH值在5.5至7.5之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0%以上,年平均温度不低于22℃。这样的环境条件能够满足白背毛木耳生长所需的温湿条件,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菌种生产
菌种生产是整个栽培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首先需要从优质的母种开始,经过扩繁后制成原种,再进一步扩大为栽培种。每个阶段都必须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确保菌种健康强壮。特别是在接种过程中要防止杂菌污染,使用无菌操作技术,并定期检查菌种活力。
四、栽培管理
1. 培养基配制:选用木屑、棉籽壳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麦麸、石膏粉等辅料。按照配方比例准确称量各种材料,充分混合均匀后装入灭菌袋中。
2. 灭菌处理: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在121℃条件下持续2小时,彻底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
3. 接种与发菌:将灭好菌的培养基冷却至适宜温度后进行接种,然后转入发菌室培养。发菌期间要注意调节室内温湿度,保持通风良好。
4. 出菇管理:当菌丝长满培养基表面时即可进入出菇阶段。此时需降低温度至15-20℃左右,增加空气湿度至90%以上,并适当给予散射光刺激。
五、病虫害防治
白背毛木耳容易受到绿霉、青霉等病害以及螨虫、线虫等虫害的影响。预防措施包括保持栽培场所清洁卫生,定期消毒;合理安排通风换气时间,避免湿度过高;及时清除受感染的菌袋或子实体。一旦发现病虫害发生,可采取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化学药剂喷洒等方式进行治理,但要注意安全间隔期,确保产品安全。
六、采收与加工
当白背毛木耳的耳片充分展开且颜色变为深褐色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手轻轻扭动摘下,避免损伤周围未成熟的子实体。采收后的鲜品应及时摊晾干燥,或者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级包装出售。对于干制品,则需经过烘干处理,使其含水量降至12%以下。
综上所述,《DB46/T 398-2016白背毛木耳栽培技术规程》为白背毛木耳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发展。在实际应用中,种植者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该标准,不断优化栽培技术和管理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