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甘草生产的产地环境、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甘草的规范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lycyrrhiza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3921-2016 甘草生产技术规程》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作为地方标准,该规程对甘草的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进行了规范。以下选取了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与适用对象
本标准规定了甘草的产地环境要求、种子质量、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初加工等内容。适用于新疆地区人工栽培的甘草生产。
二、产地环境要求
甘草适宜生长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土壤类型为沙壤土或壤土,pH值6.5-8.5,有机质含量不低于1.0%,地下水位应在1.5米以下。这一要求确保了甘草能够在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健康生长,避免因环境不适宜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三、种子处理
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将种子放入40℃温水中浸泡2小时,然后捞出晾干即可播种。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从而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四、播种方式
采用条播方式,行距30厘米,穴距15厘米,每穴播3粒种子,覆土厚度1.5-2厘米。这种播种方式有利于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同时便于后期田间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五、田间管理
主要包括除草、灌溉、施肥三个方面。除草要勤,保持田间无杂草;灌溉要适时适量,特别是在干旱季节要加强灌溉;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化肥,追肥次数不少于三次。
六、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等,可用波尔多液或多菌灵喷雾防治;主要虫害有蚜虫、红蜘蛛等,可用吡虫啉或阿维菌素喷雾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七、采收
一般在栽种后第3年秋季采收,采挖时要注意保护根部完整,避免损伤。及时清洗泥土,去除须根,按大小分级堆放。
八、初加工
将采收后的甘草进行干燥处理,自然晾晒或机械烘干均可,含水量控制在10%以下。干燥后的甘草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防止霉变。
以上是对《DB65/T 3921-2016 甘草生产技术规程》中一些重要条款的解读,希望对从事甘草种植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