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母种分离、培养基配方、制作工艺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野生食用菌菌种的制作与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Wild Edible Mushroom Strai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1060-2016 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野生食用菌菌种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范围”部分明确指出该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内人工栽培的常见野生食用菌菌种制作。这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适用范围和指导方向。
其次,在“术语和定义”中对关键概念如“母种”、“原种”、“栽培种”等进行了清晰界定。例如,“母种”被定义为由纯培养的单核或双核菌丝体组成的初级繁殖材料;而“原种”则是从母种扩繁得到的第一代栽培材料。这些定义有助于确保行业内术语的一致性,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技术问题。
再者,在“环境条件”章节强调了制作过程中需要控制的关键环境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及通风状况。例如,母种培养室的理想温度应保持在24±2℃之间,并且空气相对湿度不宜超过70%。这样的规定能够有效防止杂菌污染并促进健康菌丝生长。
另外,“原材料选择与处理”也是标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标准要求所使用的木屑、稻草等基质必须新鲜无霉变,并经过适当预处理以提高其保水性和透气性。同时对于添加的营养物质种类及其比例也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氮源可以选用玉米粉或者大豆饼粉,但总氮含量不得超过基质干重的2%。
最后,“质量检验”部分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显微镜观察、平板划线法等方式检测菌种纯度以及活力情况。只有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的产品才能被认定为合格品投放市场使用。
综上所述,《DB15/T 1060-2016》不仅涵盖了从原材料准备到最终成品检验全过程的技术细节,还特别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应用。这对于保障产品质量稳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