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的基本原则、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生态因子监测工作,其他地区可参照执行。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onitoring of Major Ecological Factors in Nature Reserves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自然保护区主要生态因子监测技术规范DB44/T 1791-2015是一份针对广东省内自然保护区制定的技术性文件。以下是对该规范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监测范围与内容
- 规范明确要求对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生态因子进行全面监测,包括但不限于植被、土壤、水体、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等。这为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
2. 监测点设置
- 监测点应根据保护区的具体地形地貌特征合理布设,确保代表性与科学性。例如,在不同海拔高度、坡向及植被类型区域分别设立监测站点,以获取多样化的数据样本。
3. 数据采集方法
- 对于植被调查,采用样方调查法,规定了样方面积大小及取样数量;对于动物监测,则强调使用非侵入式手段如红外相机拍摄记录,避免干扰野生生物正常生活习性。
4. 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
- 强调监测结果需经过严格的数据处理分析流程,包括数据清洗、统计分析以及趋势预测等内容。最终形成的监测报告应当详实准确,并附有图表辅助说明。
5. 质量控制措施
- 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可靠性,规范提出了多项质量控制措施,比如定期校准仪器设备、开展人员培训、实施内部审核制度等。
6. 长期跟踪机制
- 建议建立长期跟踪监测体系,通过连续多年的数据积累来更好地理解生态变化规律,为制定更加有效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以上只是部分重点内容的简要介绍,实际上该规范涵盖了更多细节和技术要求。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