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监测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数据处理。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与监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 of Terrestrial Vertebrate Species Diversity in Nature Reserves DB44T 1786-2015
中国标准分类号:Z3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786-2015 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监测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用于指导自然保护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监测的技术性文件。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首先,标准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明确了“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等概念。其中,“物种多样性”不仅包括物种的数量和分布,还涵盖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这为后续调查提供了统一的概念框架。
其次,在调查方法的选择上,标准推荐采用样线法、样点法和红外相机陷阱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例如,样线法要求设置固定的观测路线,并记录沿线遇到的所有动物种类及其数量。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反映特定区域内动物的活动范围和密度。
再者,关于监测频率的规定也非常重要。标准建议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调查,而在重点保护区域或发现稀有物种时应增加监测次数。此外,还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监测策略,比如冬季可能需要特别关注越冬鸟类的情况。
另外,数据处理与分析部分强调了使用科学统计方法的重要性。包括但不限于建立数据库、运用GIS技术绘制分布图谱以及通过趋势分析预测种群动态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但同样不可或缺的是安全防护措施。从事野外工作的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并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同时,还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总之,《DB44/T 1786-2015》为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监测工作提供了详尽的操作指南。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可以更好地保护珍贵的生物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