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草莓脱毒苗组培快繁的技术要求、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草莓脱毒苗的组培快繁生产及相关技术指导。
Title:Strawberry Virus-free Plantlets Tissue Culture Rapid Propag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草莓脱毒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DB65/T 3916-2016)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草莓脱毒苗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技术流程。这项标准对于提高草莓种苗的质量、保障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选取该标准中的部分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草莓脱毒原原种苗进行扩繁的过程。这意味着它主要针对的是从已经确认无病毒状态的母株开始,利用实验室条件下的无菌操作来大量生产健康草莓苗的技术流程。
苗木要求
在苗木选择上,标准明确规定了母株应为经过鉴定确认无任何病毒侵染且生长健壮的植株。此外,还要求母株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丰产性,这对于确保最终获得的脱毒苗能够适应田间种植环境并保持高产至关重要。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关于培养基的选择,标准推荐使用MS基本培养基,并根据具体需求添加不同浓度的植物激素如6-BA(苄氨基嘌呤)、NAA(萘乙酸)等。这些激素的比例直接影响到外植体分化成芽或根的能力。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温度控制的重要性,通常设定在24±2℃之间,并保持光照时间为12小时/天,这有助于促进细胞分裂与生长。
外植体处理
在外植体选取方面,标准建议采用刚萌发不久的新梢顶端作为材料,因为这部分组织更容易成功脱毒且含有较少的内源病原体。处理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包括对器械消毒以及使用70%酒精及次氯酸钠溶液对外植体进行多次清洗。
继代培养
继代培养是实现大规模扩繁的关键步骤之一。标准指出,在初次接种后每隔30天左右就需要进行一次转移培养,以防止因营养耗尽而导致的生长停滞现象发生。在此期间还需定期检查植株状况,及时剔除出现病变或者发育不良的部分。
移栽管理
当试管苗长至一定高度时即可转入温室条件下进行驯化移栽。此时需要注意逐步降低湿度并增加光照强度,帮助其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此外,在整个移栽过程中必须继续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病虫害的发生。
以上是对《草莓脱毒苗组培快繁技术规程》中一些核心条款所做的深入分析。遵循这些规定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草莓脱毒苗的质量水平,而且对于推动我国草莓产业健康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