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设施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术语和定义、防控原则、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设施芹菜生产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Title:Gree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Regulations for Diseases and Pests of Sheltered Cel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1/T 1150-2015设施芹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是由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指导设施芹菜种植过程中有效防控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实现绿色生产。以下是对规程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选址与棚室建设
规程强调了选址的重要性,要求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的地方建立温室或大棚。棚室结构应具备良好的保温、保湿性能,并设有防虫网和滴灌系统等设施,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种子处理
在种子处理方面,规程提倡采用温汤浸种法,即将种子放入50-55℃热水中浸泡15分钟,然后冷却至常温后再继续浸泡6小时。这样可以有效杀灭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原菌,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几率。
栽培管理
规程指出合理的栽培密度和科学的水肥管理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措施之一。建议每亩定植8000-10000株为宜,避免过密导致通风不良。同时,要根据芹菜生长阶段合理施肥,注重有机肥的应用,控制氮肥用量,防止徒长而引发病害。
生物防治
规程特别推荐了生物防治方法作为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利用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捕食蚜虫等害虫;应用微生物制剂如白僵菌、绿僵菌等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控。此外,还鼓励使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替代传统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
尽管规程主张优先采取非化学方式防治病虫害,但在必要时也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化学药剂清单及使用指南。例如,在灰霉病发生初期可选用嘧霉胺悬浮剂喷雾;对于斑枯病,则推荐使用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所有化学药剂均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配比使用,并注意轮换用药以防抗药性的产生。
病虫害监测
规程还规定了定期巡查制度,要求种植户每天至少巡视一次田间情况,及时发现并记录病虫害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一旦发现异常状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避免病情扩散。
通过遵循上述规程中的各项规定,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设施芹菜产量与品质,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