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鳖类无介质孵化的术语和定义、孵化前准备、孵化过程控制、孵化管理及稚鳖出壳后的处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鳖类(如中华鳖)无介质孵化的操作与管理。
Title:Specification for Medium-free Incubation of Soft-shelled Turtl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517-2015《鳖类无介质孵化操作规程》是一项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鳖卵无介质孵化的操作流程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孵化环境条件:标准要求孵化室应保持温度在28℃至32℃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0%-90%。这一范围是基于鳖卵发育的最佳生理需求设定的,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而适宜的湿度有助于防止卵壳失水。
2. 光照管理:孵化期间需避免强光直射,建议使用弱光照明。这是因为强光可能会干扰胚胎的正常发育,而适当的弱光可以提供必要的视觉信号而不造成伤害。
3. 翻蛋操作:每隔两天需要轻轻翻转鳖卵一次,确保胚胎均匀受热并促进其健康发育。这项措施能有效预防胚胎粘连于卵壳内壁,提高孵化成功率。
4. 湿度调节: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定期检查并调整空气湿度。当发现湿度低于标准时,可通过喷雾等方式增加湿度;反之,则减少通风量来维持所需水平。这一步骤对于维持卵内水分平衡至关重要。
5. 温度监控与记录:每天至少两次测量并记录孵化箱内的实际温度,确保其始终处于理想区间内。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如温差过大),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正。
6. 孵化后期管理:临近出苗期时,应适当降低环境温度至26℃左右,并逐步减少湿度直至接近自然状态。这样可以帮助新生幼鳖适应外界环境,减少死亡率。
以上几点只是DB34/T 2517-2015部分内容中的冰山一角,但它们涵盖了整个孵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遵循这些指导原则不仅能够提升鳖卵的整体孵化率,还能保证最终产出健康的幼鳖,为养殖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