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天津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的要素分类与代码。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生产、管理、共享和应用。
Title:Tianjin Basic Geographic Information - Vector Data Element Classification and Cod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35.2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633-2016是天津市地方标准,规定了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中要素的分类与代码。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标准适用范围:适用于天津市行政区域内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的生产、更新、交换和共享。
2. 分类原则:按照地理实体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进行分类,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原则。
3. 主要分类体系:
-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水系、地貌、植被等。
- 社会经济要素:涵盖居民地、交通、境界等。
- 其他要素:如注记、独立地物等。
4. 代码结构:采用层次编码法,由大类码、中类码、小类码组成,每类码位数固定,便于计算机处理和管理。
5. 水系要素:
- 大类码为1,表示自然地理要素。
- 中类码为11,具体指河流。
- 小类码进一步细分河流的不同类型,如主干流、支流等。
6. 居民地要素:
- 大类码为2,表示社会经济要素。
- 中类码为21,具体指城市居民地。
- 小类码区分不同规模的城市,如特大城市、大城市等。
7. 境界要素:
- 大类码为3,表示社会经济要素。
- 中类码为31,具体指行政境界。
- 小类码根据行政级别划分,如省级、市级等。
8. 注记要素:
- 大类码为9,表示其他要素。
- 中类码为91,具体指名称注记。
- 小类码区分不同类型的注记内容,如地名、单位名称等。
9. 数据交换要求:数据交换时应遵循统一的分类编码体系,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10. 数据更新要求:定期对矢量数据进行更新维护,保持数据的现势性。
以上是对DB12/T 633-2016标准中部分内容的详细解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