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培育的术语和定义、环境要求、培育设施、培育管理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的培育及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Live Bait (Chironomid Larvae) for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培育技术规范(DB52/T 1106-2016)是贵州省地方标准,为大鲵养殖中摇蚊幼虫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对标准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培育的术语和定义、场地选择、设施设备、培育管理、病害防治及检验方法等要求。适用于大鲵活体饵料(摇蚊幼虫)的规模化培育。
二、术语和定义
摇蚊幼虫:摇蚊科昆虫的幼虫,俗称水蚤,是大鲵的重要活体饵料。
大鲵:学名为Andrias davidianus,是中国特有的两栖动物,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三、场地选择
场地应选择在水质良好、无污染、水量充足的地方,水源pH值应在6.5~8.5之间,溶解氧不低于4mg/L。土壤以砂质壤土为佳,便于排水和清洁。周边环境安静,远离工业区和居民区,避免噪音干扰和人为活动影响。
四、设施设备
培育池应采用水泥结构,池深0.8~1.2米,面积根据生产规模确定,一般为20~50平方米。每个培育池配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流畅通。配备遮阳网或大棚设施,调节光照强度,防止高温直射。设置过滤装置,保持水质清洁。
五、培育管理
1. 种苗投放:选择健康、活力强的摇蚊幼虫种苗,每平方米投放量为3000~5000只。
2. 饲喂管理:每天投喂两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饲料以新鲜的有机碎屑为主,辅以适量的藻类和微生物制剂,保证营养均衡。
3. 水质调控:定期检测水质指标,保持水温在15~25℃范围内,氨氮浓度低于0.5mg/L,亚硝酸盐浓度低于0.1mg/L。
4. 日常巡检:每日巡查培育池,观察摇蚊幼虫的生长状况,及时清理残饵和死亡个体,保持环境卫生。
六、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消毒培育池,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剂,如漂白粉、高锰酸钾等。一旦发现病害,立即隔离患病个体,查明原因后采取针对性措施。严禁使用违禁药物,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七、检验方法
成品摇蚊幼虫的检验包括外观检查、活力测试和微生物检测。外观要求体色均匀,无明显损伤;活力测试通过观察其运动能力和摄食行为来评定;微生物检测需符合食品安全相关标准。
以上是对DB52/T 1106-2016标准中关键内容的详细解读,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提高摇蚊幼虫培育的技术水平,保障大鲵养殖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