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牦牛种牛标识和建档立卡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标识方法、档案建立及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牦牛种牛的标识管理和档案建设工作。
Title:Rules for Identification of Yak Breeding Cattle and Establishment of Record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牦牛种牛标识和建档立卡规程》(DB63/T 1502-2016)是由青海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牦牛种牛的管理,确保种牛的质量和遗传资源的保护。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标识管理
1. 标识种类:标准规定牦牛种牛应佩戴耳标作为唯一身份识别标志。耳标的设计需符合国家标准GB/T 18766的要求,确保其耐用性和可读性。
2. 标识信息:耳标上应包含牦牛的品种、出生年月、性别以及所属养殖场等基本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追踪种牛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繁殖历史。
3. 标识程序:在牦牛出生后一个月内完成耳标的佩戴工作,并由专业人员操作以避免对牦牛造成伤害。同时要求建立详细的记录档案,包括佩戴日期、操作人员姓名等内容。
建档管理
1. 档案内容:每个牦牛种牛都需建立独立档案,涵盖基础信息(如上述耳标信息)、健康状况、生产性能评估结果及遗传改良计划实施情况等。
2. 档案更新:档案信息需定期更新,特别是在每年度的繁殖季节结束后,应对种牛的繁殖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并将最新数据录入档案。
3. 档案保存:纸质档案至少保存十年以上;电子档案则需长期备份存储,并设置权限管理机制防止未经授权访问或修改。
其他要求
1. 培训教育:从事牦牛种牛标识与建档工作的相关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培训,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2. 监督检查:各级畜牧主管部门应对辖区内执行本规程的情况开展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规程的有效落实。
通过严格执行此规程,可以有效提高牦牛种牛群体的整体质量水平,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