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及施工应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建筑工程中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od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91.10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916-2016高性能混凝土生产应用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为指导高性能混凝土的生产和应用提供了技术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
标准明确了“高性能混凝土”的定义为: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这一定义强调了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在强度上有所要求,更注重其长期性能和使用环境适应能力。
2. 原材料质量控制
- 水泥应选用符合GB175标准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并且建议使用强度等级不低于42.5的水泥。
- 细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中砂,含泥量不得超过2.0%。粗骨料应选用连续级配的碎石,针片状颗粒含量不超过10%。
- 外加剂的选择需满足GB8076的要求,减水率不得低于20%,并且应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品种如高效减水剂等。
3. 配合比设计
配合比设计时应遵循“低水胶比、高浆体体积”的原则。水胶比不宜大于0.4,胶凝材料总量不应少于360kg/m³。此外,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的掺量应控制在20%-40%之间,以提高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和耐久性。
4. 拌制与运输
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搅拌时间不得少于120秒,确保所有成分混合均匀。运输过程中要防止离析现象的发生,当坍落度损失较大时,可适量添加与原水胶比相同的液体外加剂调整。
5. 施工及养护
浇筑前应对模板和钢筋进行检查,保证无杂物附着。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在干燥炎热条件下还应适当延长。同时,要避免过早拆模导致结构受损。
6. 质量检验
对于出厂的高性能混凝土产品,必须按照规定项目进行全面检测,包括但不限于抗压强度、抗渗等级以及氯离子含量等指标。只有当各项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出厂。
以上内容基于《DB36/T 916-2016》中的关键条款进行了阐述,旨在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高性能混凝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