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秸秆在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生态循环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Circular Utilization of Corn Straw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技术规程》(DB44/T 1671-2015)是广东省地方性技术标准,旨在规范玉米秸秆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玉米秸秆”是指玉米收获后留存在农田中的茎秆部分。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概念基础,确保了不同主体在执行过程中对术语的理解一致。
技术要求
1. 收集与运输
- 收集时应尽量减少土壤扰动,避免破坏地表结构。
- 运输过程中需防止二次污染,如尘土飞扬等。
2. 堆肥处理
- 堆肥原料配比:玉米秸秆与其他有机废弃物的比例建议为3:1至5:1之间。
- 发酵条件控制:温度保持在50℃-65℃范围内,持续时间不少于15天,以保证充分腐熟。
3. 饲料化利用
- 加工前需将秸秆切短至3-5厘米长度,便于动物采食。
- 根据不同牲畜种类调整添加比例,通常占日粮干物质的20%-40%。
4. 能源化利用
- 直接燃烧时应采用专用设备,确保完全燃烧,减少污染物排放。
- 沼气生产过程中要定期监测气体成分,维持最佳发酵环境。
环境保护措施
- 在整个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特别是关于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的规定。
- 鼓励使用可降解材料作为包装物,并妥善处置废弃物。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玉米秸秆生态循环利用技术规程》不仅涵盖了从收集到最终利用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指南,还特别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这些规定对于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