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煤矿矿井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和分级原则。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煤矿矿井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分级管理。
Title: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Major Hazards in Coal Mine Shafts - DB13T 2258-2015
中国标准分类号:P61
国际标准分类号:07.0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258-2015《煤矿矿井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级》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为煤矿企业识别和管理重大危险源提供了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危险源辨识范围
标准明确指出,危险源辨识应覆盖煤矿生产活动的所有阶段,包括但不限于采掘、运输、通风、供电等环节。这要求煤矿企业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不能遗漏任何可能产生风险的作业过程。
危险源分类
根据标准,危险源主要分为物理性危险源、化学性危险源、生物性危险源以及心理生理危险源四大类。例如,瓦斯爆炸属于物理性危险源,而粉尘超标则归于化学性危险源。这种分类有助于企业更系统地评估不同类型的危险源。
风险评估方法
标准推荐使用风险矩阵法来进行风险评估,即通过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程度相结合,得出风险等级。具体来说,可能性分为五个级别,后果严重程度也分为五个等级,两者相乘得到最终的风险值。
重大危险源分级
重大危险源按照其潜在影响被划分为四个级别:一级为最高级,四级为最低级。分级依据不仅考虑了危险源本身的特性,还结合了周边环境因素,如人口密度、地理条件等。例如,在居民区附近发现的重大危险源可能会被定为更高级别。
控制措施建议
针对不同级别的重大危险源,标准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对于一级重大危险源,建议采取最严格的管控手段,包括但不限于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体系、配备先进监测设备等。而对于较低级别的危险源,则可以通过加强日常巡检等方式加以管理。
定期评审机制
标准强调,煤矿企业应当定期对已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评审更新。当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或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应及时重新评估相关危险源的状态及其风险水平,并据此调整安全防范措施。
以上内容基于DB13/T 2258-2015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概括分析,旨在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一规范,从而有效预防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