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对虾养殖过程中生态防病的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操作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对虾养殖的生态防病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Disease Prevention in Shrimp Farm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1125-2015《对虾养殖生态防病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生态防控措施减少对虾疾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及其详细解读:
1. 水质管理
标准要求定期检测水体的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指标,并保持在适宜范围内。例如,溶解氧应不低于4mg/L,pH值维持在7.8-8.6之间。良好的水质可以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滋生,降低疾病发生率。
2. 苗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苗种需经过严格检疫,确保无携带病原体。同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建议每亩水面放养量不超过1万尾。适度的密度有助于提高对虾个体的成长速度,增强其抗病能力。
3. 饲料投喂
强调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配合饲料,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C、E等免疫促进剂。此外,在高温季节适当减少日投饵量,避免因过量投喂导致水质恶化。
4. 病害监测与预警
养殖场应建立完善的病害监测体系,包括日常巡塘观察和定期实验室检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浮头、死亡率上升),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上报主管部门。
5. 生态调控措施
推荐采用生物净化技术,如投放有益菌制剂来改善底质环境;同时利用轮作休耕制度,减少病原积累。这些方法能够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提高对虾的健康水平。
以上内容基于DB13/T 1125-2015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阐述,希望能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