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菌生产过程中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的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范围内食用菌的栽培、管理和杂菌防治。
Title: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Competitive Fungi in Edible Mushroom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2220-2015《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为指导食用菌生产过程中有效防控竞争性杂菌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选取标准中的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4.1 生产环境控制
此部分强调了栽培场所的选择与消毒的重要性。要求栽培场地应远离畜禽养殖场、垃圾场等污染源,并在使用前彻底清洁消毒。具体措施包括对培养室、接种室和出菇房进行全面清扫,然后采用甲醛或高锰酸钾熏蒸法进行空间消毒。这样做可以有效减少环境中潜在的杂菌基数,为食用菌创造一个较为纯净的生长环境。
5.1 原料选择与处理
原料质量直接关系到杂菌污染的可能性。标准指出,所有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必须新鲜无霉变,且经过适当的预处理。例如,对于木屑、棉籽壳等固体原料,需粉碎至适当粒度并过筛;稻草、玉米芯等则需要充分浸泡软化后晾干。此外,还提倡使用经高温灭菌处理过的辅料,如石灰、石膏粉等,以增强基质的pH稳定性及抑制杂菌滋生的能力。
6.2 接种操作规程
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防止杂菌侵入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中明确规定,在接种过程中要确保接种工具、容器及操作人员双手均经过严格消毒;接种室空气洁净度达到一定标准;并且整个接种过程应在短时间完成,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造成污染风险。同时,建议采用多层过滤器空气净化系统来维持接种室内的良好空气质量。
7.1 日常管理措施
日常管理对于维持良好的栽培条件至关重要。标准建议定期检查培养料湿度、温度以及通风状况是否符合要求;及时清除废料和死亡个体以防成为新的感染源;合理安排浇水频率与量,保持适宜的湿度水平而不至于过高导致湿度过大而滋生更多病原微生物。另外,还特别提到要密切观察子实体发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食用菌竞争性杂菌综合防治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准备到后期维护各个环节的具体指导原则,而且突出了预防为主的思想理念,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帮助从业者显著降低因杂菌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