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评价的术语和定义、评价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对患者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的评价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Evaluation Specification for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fter Perioperative Period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581-2015围手术期术后胃肠动力评价规范》是一项针对外科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价标准。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指出“围手术期”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本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的一段时间,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时期。“胃肠动力”是指胃肠道平滑肌的收缩和蠕动能力,是消化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
评价方法
标准规定了多种评价方法:
1. 临床观察:通过观察患者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来判断胃肠功能恢复状况。
2. 实验室检测:如血清胃泌素水平测定等,可以反映胃肠道激素的变化。
3.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光片或超声波检查,用于评估胃肠道的形态和位置变化。
评价指标
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
- 排气排便时间:通常认为术后首次排气排便是胃肠功能开始恢复的重要标志。
- 胃肠道症状评分:根据患者报告的症状严重程度给予评分,有助于量化评估。
- 胃肠道激素水平:如胃动素、促胃液素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了解胃肠道内分泌状态。
注意事项
在实际应用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 评价应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避免过早或过晚影响结果准确性。
- 不同类型的手术可能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不同,因此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评估。
- 对于高龄或其他特殊人群,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评价手段,并考虑个体差异。
以上内容基于DB44/T 1581-2015标准中的核心要点进行了阐述,旨在为医疗工作者提供实用指导,确保术后胃肠动力的有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