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矮腥黑穗病疫情监测的目的、范围、方法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疫情监测工作。
Title:Monitoring Procedures for Tilletia Controversa in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检疫性病害,该病害的监测对于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至关重要。《DB65/T 3741-2015 小麦矮腥黑穗病疫情监测规程》为科学开展监测工作提供了依据。以下从规程中选取几个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监测对象与范围
规程明确指出,监测对象包括携带小麦矮腥黑穗病菌的小麦种子及田间植株。监测范围应覆盖所有可能种植小麦的区域,特别是近年来曾发生过该病害的地区以及种子调运频繁的地点。这一规定强调了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监测不留死角。
二、样品采集方法
规程要求样品采集需遵循随机抽样的原则,具体操作时每块田地至少采集5个点位,每个点位取样量不少于1公斤。对于种子样品,则要求按批次抽取,每批次至少抽取3个样本。此条文旨在保证所采集样品具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监测区域内的病情状况。
三、检测技术要求
在检测方法上,规程推荐使用显微镜检查法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显微镜检查法主要通过观察孢子形态特征来判断是否感染病菌;而分子生物学检测法则侧重于利用PCR等技术直接检测病原DNA。规程还特别强调,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执行,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四、信息记录与报告制度
规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记录与报告体系。要求每次监测活动结束后,都要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地点、采样数量、检测结果等内容,并及时上报至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同时,还规定每年度末需汇总全年监测数据形成年度报告,以便上级部门掌握整体情况并作出决策。
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整个规程的核心框架,它们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发生与传播,保护我国小麦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