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湿地恢复与建设的基本原则、调查与评估、规划设计、施工技术、植物配置、水体管理及监测与维护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的恢复与建设项目。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etland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Z 7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DB11/T 1300-2015)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湿地的恢复与建设工作。以下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湿地的恢复与建设活动。明确了标准的应用范围,确保了其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适用性。
2. 术语和定义:
- 湿地恢复:指通过采取自然演替或人工辅助的方式,使退化或受损湿地逐步恢复到接近原始状态的过程。
- 湿地建设:指为满足特定功能需求,在非湿地或已退化的土地上建立湿地的过程。
3. 基本原则:
- 生态优先原则:强调在湿地恢复与建设过程中应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目标。
- 科学规划原则:要求依据湿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方案。
-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湿地资源的长期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湿地恢复的技术要求:
- 水体恢复:包括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措施,确保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 植被恢复: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种类进行种植,形成多样化的植被群落结构。
- 动物栖息地营造:提供适宜的生境条件,吸引野生动物回归,增强生物多样性。
5. 湿地建设的技术要求:
- 选址与设计: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确定湿地位置,并进行详细的设计规划。
- 材料选用:优先采用环保型建材,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6. 监测与评估:
- 定期监测: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湿地动态变化情况。
- 效果评估:通过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价湿地恢复与建设的实际成效。
以上内容涵盖了该标准的主要框架和技术要点,对于指导实际操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措施,以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