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在盐碱沼泽地区的生态养殖技术要求,包括养殖环境、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环节的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利用盐碱沼泽进行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的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Farming of Eriocheir sinensis in Saline-Alkali Marsh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381-2015中华绒螯蟹盐碱沼泽生态养殖技术规范》是指导在盐碱沼泽地区开展中华绒螯蟹养殖的重要技术文件。以下是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养殖环境要求:规定了池塘水体pH值应在7.5至9.0之间,这一范围既能保证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又适应盐碱地特有的水质条件。同时要求池塘底部保持适当的淤泥厚度,一般为15-20厘米,以利于底栖生物繁衍和提供天然饵料。
2. 苗种选择与放养:强调选用优质苗种,要求亲本来源于无污染水域,且经过严格检疫。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确定,通常每亩放养规格为80只/千克左右的幼蟹约600-800只。
3. 饲料投喂:提倡使用全价配合饲料为主,辅以新鲜小杂鱼、螺蛳等动物性饵料。每日投喂量为蟹体重的3%-5%,分早晚两次投喂,并根据天气变化适当调整。
4. 日常管理:要求定期监测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等,并采取措施维持良好水质。同时注意观察螃蟹活动情况,及时清除病死个体,防止疾病传播。
5. 病害防治:主张采用生态防控方法,如合理轮作、种植水草等改善生态环境;严格控制药物使用,确需用药时应选择高效低毒产品,并严格执行休药期规定。
这些条款从多个方面确保了中华绒螯蟹能够在盐碱沼泽这种特殊环境中健康生长,对于推动当地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