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池塘健康养殖的环境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异育银鲫“中科3号”在吉林省内的池塘健康养殖。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ond-based Healthy Culture of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AS No.3\"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375-2015 异育银鲫“中科3号”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范》是吉林省地方标准,为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健康养殖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池塘准备
标准要求池塘面积应在6-20亩之间,水深保持在1.5-2.0米。池塘需进行清淤、消毒处理,每亩使用生石灰100-150公斤或漂白粉10公斤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要设置进排水系统,并配备增氧设备。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病无伤的优质苗种。放养前需进行鱼体消毒,可用3%-5%食盐水浸泡5-10分钟。放养密度控制在800-1000尾/亩,确保养殖环境适宜。
三、饲料投喂
采用全价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32%。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4%,分早、中、晚三次投喂。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群摄食情况调整投喂量,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浪费。
四、水质管理
保持池塘水质清新,透明度控制在25-30厘米。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亚硝酸盐等。每月施用一次生物制剂调节水质,每亩水面使用光合细菌1-2公斤。
五、疾病防控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定期对池塘进行消毒。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隔离病鱼并采取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二氧化氯、溴氯海因等。同时加强日常管理,保持良好的养殖环境。
六、收获
养殖周期一般为6-8个月,当鱼体重达到200克以上时即可收获。收获前应停食一天,减少肠道负担,提高商品鱼品质。
以上内容是《DB22/T 2375-2015 异育银鲫“中科3号”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规范》中的核心要点,希望对从事异育银鲫养殖的从业者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