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牛流行热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湖北省内牛流行热的防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of Bovine Epidemic Fever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对养牛业危害较大。DB42/T 1109-2015《牛流行热诊断和防治技术规范》为该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3.1 病原学特征:牛流行热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血液中,在病牛死亡后仍可在尸体内保持数周活性。因此,病死牛的无害化处理至关重要。
5.1 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为3-7天。病牛表现为高热、食欲废绝、流泪、流涎、呼吸困难等症状。对于出现典型症状的病例,应立即隔离并采样送检。
6.1 实验室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确诊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有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实验室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确保操作规范以获得准确结果。
7.1 防疫措施:每年定期开展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的关键。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灭活疫苗,按说明书要求进行接种。同时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8.1 治疗原则: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以对症为主,可使用退烧药缓解发热症状,配合支持疗法增强机体抵抗力。病牛要单独饲养,防止病情加重。
以上内容基于DB42/T 1109-2015标准,旨在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牛流行热的防控措施,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