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白榆育苗及造林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宁夏地区白榆的育苗及造林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hite Poplar Seedling Cultivation and Afforest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白榆(Ulmus laevis Pall.)是一种重要的乡土树种,在生态修复和绿化中具有重要作用。《DB64/T 1158-2015 白榆育苗及造林技术规程》为白榆的育苗与造林提供了标准化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苗木培育
条文解读:
规程指出,白榆种子应选择来自健康母树的成熟果实,且要求种子发芽率不低于75%。在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小时以预防病害。此外,育苗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地方,并在播种前深耕细作,施足基肥。
实际应用建议:
确保种子质量是育苗成功的关键。播种时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行距保持在20-30厘米之间,覆土厚度约为种子直径的2-3倍。出苗后要及时除草松土,保持土壤湿润但避免积水。
造林技术
条文解读:
规程强调,造林宜选择春季或秋季进行。栽植密度一般为每公顷1600至2200株,具体取决于立地条件和经营目的。造林前应对苗木进行分级筛选,淘汰弱苗、病苗,保证造林成活率。同时要求造林地要提前整地,深度不少于30厘米,并结合施肥改善土壤结构。
实际应用建议:
造林时要注意保护苗木根系完整,尽量缩短起苗到栽植的时间间隔。栽植深度要适当,一般以苗木原土痕与地面平齐为宜。栽植后立即浇透定根水,并在一周内检查补植缺株,确保造林效果。
管理措施
条文解读:
规程还规定了造林后的抚育管理内容,包括第一年的抹芽、修枝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特别提到每年至少进行两次松土除草,促进苗木生长。对于幼林郁闭度达到0.8以上时,应及时进行间伐,调整林分结构。
实际应用建议:
定期巡查林地,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可以使用物理方法如人工捕捉害虫,或者选用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进行喷洒。间伐作业应在冬季休眠期进行,尽量减少对保留树木的影响。
通过遵循该规程的各项规定,可以有效提高白榆育苗和造林的成功率,为当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