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楸树良种繁育的技术要求,包括采种、种子处理、苗圃地选择与准备、播种育苗、嫁接育苗、容器育苗以及出圃等环节的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楸树良种繁育及苗木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quality Breeding of Catalpa Bunge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楸树作为一种珍贵的用材和观赏树种,在我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意义。湖北省地方标准《楸树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DB42/T 1082-2015》为楸树良种繁育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在楸树种子采集部分,标准指出应在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期间,当蒴果由绿色转变为黄褐色并开始裂开时及时采收。这一时期种子成熟度较高,发芽率也相对稳定。此外,种子采集后应立即进行干燥处理,避免长时间堆放导致种子发热霉变。具体操作中,可将种子摊放在通风良好的室内,厚度控制在3-5厘米左右,并定期翻动以加速水分蒸发。
关于圃地准备,标准强调了土壤改良的重要性。要求种植前对圃地进行全面深耕,深度不低于30厘米,同时施入适量有机肥作为基肥。为了防止病虫害的发生,还需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包括药剂喷洒或蒸汽熏蒸。此外,圃地应具备良好的排水系统,确保雨季不会积水,影响苗木生长。
在播种环节,标准建议采用条播方式,行距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播种深度约为2-3厘米。播种后需覆盖一层细土,并轻轻压实,以保证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为提高出苗率,可以采用覆盖稻草等材料的方式保温保湿,待幼苗出土后再逐步撤除覆盖物。
对于苗期管理,标准提出了精细化的要求。首先是水分管理,要根据天气状况合理安排灌溉次数,保持土壤湿润但不积水。其次是施肥管理,一般在苗木长到一定高度后追施氮肥,促进枝叶生长;后期则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比例,增强抗逆性。另外,要及时清除杂草,避免与苗木争夺养分和水分。
病虫害防治也是繁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标准建议采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定期检查苗木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如物理防治、生物防治或化学防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化学农药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操作,避免产生药害。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楸树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DB42/T 1082-2015》从种子采集到苗木培育再到后期管理都给出了详尽的操作指南,这对于提升楸树良种繁育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从业者能够严格遵守这些技术要求,共同推动楸树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