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碳增汇抚育的技术要求,包括抚育目标、抚育措施、监测与评估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的碳增汇抚育管理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arbon Sequestration Silviculture of Red Pine and Larch Plant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2331-2015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碳增汇抚育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的抚育措施提升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固碳能力。以下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4.1 林分结构优化
该条款要求根据林分的年龄、密度和树种组成合理调整林分结构。例如,在幼龄林阶段应适当疏伐过密株,确保每公顷保留株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有助于改善林木生长环境,增强整体抗逆性,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碳储量。
5.2 土壤管理
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碳库之一。本标准强调采用覆盖地表的措施如保留枯枝落叶层或铺设人工覆盖物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稳定。同时提倡使用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动,进一步强化土壤固碳功能。
6.3 抚育间伐
对于成熟林分,适时开展抚育间伐至关重要。规定了不同树种及林龄下的适宜采伐强度和频率,比如红松人工林建议每隔8-10年进行一次适度间伐,每次采伐量不超过总蓄积量的20%。这样既能维持林分健康生长又能持续发挥其碳汇作用。
7.1 监测与评估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是实现长期碳增汇目标的基础。本标准提出定期测量林分生物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气象数据计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此外还鼓励运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辅助监测大范围林地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影响碳汇功能的问题。
以上内容只是标准中的部分内容,但它们构成了整个碳增汇抚育工作的核心框架。遵循这些原则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红松和落叶松人工林的生态效益,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