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贵州山地风电场风能资源观测及评估的技术要求、方法和流程。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内山地风电场的风能资源观测与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ind Energy Resource Observation and Assessment of Mountain Wind Farms in Guizhou
中国标准分类号:F13
国际标准分类号:27.1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031-2015贵州山地风电场风能资源观测及评估技术规范》是贵州省地方标准,为山地风电场的风能资源观测与评估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观测站选址要求
标准明确指出,观测站应选在地形开阔、障碍物少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具体来说,障碍物的高度不应超过观测点高度的一半,并且与观测塔的距离至少是障碍物高度的10倍以上。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测量数据能够准确反映周围环境的真实风况,避免因局部地形影响而导致的数据偏差。
风速风向传感器安装高度
风速和风向传感器的安装高度至关重要。根据标准,传感器通常应安装在10米至50米之间的高度范围内。选择合适的安装高度需要综合考虑地形特点、风切变效应等因素。例如,在平坦地区可以选择较低的高度,而在复杂地形中则需适当提高安装高度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
数据采集频率与时长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标准要求每秒至少记录一次瞬时值,并且每次观测周期不得少于一年。长时间连续监测可以有效捕捉季节性变化以及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风特性,这对于后续的风资源评估至关重要。
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剔除异常值。标准建议使用统计学手段如均值法、标准差法等对原始数据进行初步筛选;同时结合气象学知识对特定时间段内的不合理数据进行人工审核修正。此外还强调了定期校准仪器设备的重要性,以维持长期观测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风功率密度计算公式
风功率密度P(单位:W/m²)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 P = \\frac{1}{2} \\cdot \\rho \\cdot A \\cdot v^3 \\]
其中ρ为空气密度(kg/m³),A为垂直截面积(m²),v为风速(m/s)。此公式反映了风能转换效率与风速立方成正比的关系,因此即使微小的风速增加也会显著提升潜在的能量输出量。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DB52/T 1031-2015》不仅涵盖了从现场布置到数据分析全过程的技术细节,而且特别针对贵州特有的山地环境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这对于推动当地风电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