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育苗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亲鱼培育、催产孵化、鱼苗培育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育苗生产及相关技术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nd-based Artificial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Humpback Grouper (Epinephelus lanceolat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鞍带石斑鱼是一种名贵的海水鱼类,其在海南地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规范鞍带石斑鱼的人工育苗过程,海南省制定了DB46/T 335-2015《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育苗技术规程》。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亲鱼的选择与培育方面,标准明确指出亲鱼应来源于健康无病害的养殖场,且雌雄比例建议为1:1至1:2之间。这主要是考虑到自然交配的成功率以及后代的质量。同时,亲鱼需要经过至少一年以上的强化培育期,期间要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并定期更换养殖水体以维持水质清洁。
其次,在繁殖季节的确定上,标准提到每年的3月至6月是最佳繁殖时间。这一时间段内水温适中,有利于提高受精卵的孵化率和幼苗存活率。此外,对于催产药物的选择及使用方法也有严格规定,要求使用国家批准使用的药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
关于孵化管理,标准强调了孵化池的设计要求,包括面积、深度等参数的具体数值。同时,还提出了孵化过程中对溶氧量、温度控制的具体措施。例如,溶解氧浓度不得低于4mg/L,水温保持在24℃-28℃范围内波动。这些条件能够有效促进仔鱼健康生长发育。
另外,幼苗阶段的饲养管理同样不容忽视。标准中特别指出了不同生长阶段所需饵料种类及其投喂频率。初期可采用轮虫作为开口饵料,随着个体增大逐步过渡到卤虫幼体直至配合饲料。并且每次喂食前都要检查残饵情况,避免过量投喂造成污染。
最后,在疾病防控方面,标准倡导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倡定期消毒池塘并做好日常巡查工作。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防止病情扩散影响整个批次的生产效益。
综上所述,《鞍带石斑鱼池塘人工育苗技术规程》涵盖了从亲鱼选择到幼苗养成全过程的技术要点,为从业者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指导依据。遵循此标准不仅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还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