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食用百合疫病的测报方法及防控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食用百合疫病的监测、预报与防治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orecasting and Control of Edible Lily Blight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405-2015《食用百合疫病测报及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安徽省地方标准的技术规范,旨在指导食用百合疫病的监测、预报和防控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病害监测与预警
条文:4.1 监测点设置
标准要求在种植区域设立固定的病害监测点,每个监测点应覆盖不少于10亩的种植面积,并且要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监测地点。监测点需定期记录天气状况、土壤湿度以及植株生长情况等信息。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更准确地预测病害的发生趋势。
综合防控措施
条文:6.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控策略中的基础环节。其中包括合理轮作制度,避免连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清除杂草、合理灌溉以防止积水等。此外还强调了施用有机肥的重要性,这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增强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
条文:6.2 化学防治
当病害发生初期或处于潜伏期时,应及时采取化学药剂进行喷洒处理。推荐使用的农药包括但不限于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霜脲氰·代森锰锌悬浮剂等。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浓度配比操作,并注意交替用药以防产生抗药性。
其他注意事项
条文:7.1 安全间隔期
所有用于防治病害的化学药品都必须遵守相应的安全间隔期规定,在此期间内不得采摘食用。通常情况下,从最后一次施药到收获之间至少需要保持7天以上的间隔时间。
以上是对DB34/T 2405-2015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有所帮助。遵循本规程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食用百合疫病的发生与发展,而且对于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