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安徽省行政权力事项编码的规则、结构和编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各级行政机关在行政权力事项管理中的编码应用。
Title:Coding Rules for Administrative Power Mat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A00
国际标准分类号:01.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385-2015《行政权力事项编码规则》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为行政权力事项提供统一的编码方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编码结构
标准规定了行政权力事项编码由6部分组成,具体如下:
1. 地区代码:采用GB/T 2260中的省级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后四位表示地级市及县(区)。
2. 部门代码:根据各部门职能划分设定,通常以两位数字表示,首位数字区分不同部门类别。
3. 权力类型代码:用一位字符表示权力类型,如“L”代表许可,“F”代表非许可审批等。
4. 权力子类代码:进一步细分权力种类,一般为两位数字。
5. 事项顺序号:在同一权力子类下按事项新增顺序排列,三位数字表示。
6. 校验位:最后一位作为校验,确保编码准确性。
示例解读
假设某地市场监管局的一项行政许可事项编码为“340102L010017”。
- “34”:表示安徽省;
- “01”:合肥市;
- “02”:市场监管部门;
- “L”:许可类;
- “01”:许可大类下的第一小类;
- “001”:此小类下的第一个事项;
- “7”:校验位。
特殊情况处理
对于跨部门联合办理的事项,应按照主要负责部门确定部门代码,并在备注中说明其他参与部门。如果存在多个子类且难以明确归属,则需由省级主管部门统一协调归类。
实施意义
本标准有助于实现全省范围内行政权力事项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便于数据交换与共享,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为公众查询和监督提供了便利条件。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2385-2015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了分析阐述,希望能帮助理解其核心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