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刺桐姬小蜂的监测方法、防治原则、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刺桐姬小蜂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Erythrina Gall Wasp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中国标准分类号:B4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536-2015《刺桐姬小蜂防治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刺桐姬小蜂防治的技术规范。该标准规定了刺桐姬小蜂的监测、检疫、防治和效果评价等内容,适用于广东省范围内刺桐姬小蜂的防控工作。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监测
标准条文: 5.1 应在每年的3月至10月期间,对刺桐属植物进行定期巡查。
解读: 这一时间段是刺桐姬小蜂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巡查时应重点关注刺桐属植物的新梢、嫩叶等部位,以便及时发现虫害迹象。
检疫
标准条文: 6.1 对于从外地调入的刺桐属植物,必须进行严格的检疫检查。
解读: 刺桐姬小蜂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通过植物调运容易造成新的疫情扩散。因此,在植物调运过程中实施严格的检疫措施至关重要,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防治
标准条文: 7.1 当发现刺桐姬小蜂密度达到防治指标时,应立即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解读: 化学防治是控制刺桐姬小蜂的重要手段之一。当监测到虫害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应及时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喷洒,确保将虫害控制在萌芽状态。
标准条文: 7.2 在化学防治的同时,应配合生物防治方法,如释放天敌昆虫。
解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方法。通过引入刺桐姬小蜂的天敌昆虫,可以有效降低其种群数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保护生态环境。
效果评价
标准条文: 8.1 防治结束后,应在一个月内进行效果评估。
解读: 防治效果评估是检验防治措施是否有效的关键步骤。通过对比防治前后的虫害密度变化,可以判断防治措施的有效性,并据此调整后续的防治策略。
以上是对DB44/T 1536-2015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这些内容为刺桐姬小蜂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安全。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