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种鹅反季节繁殖的技术要求、饲养管理措施及繁殖周期控制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从事种鹅反季节繁殖生产的养殖场及相关单位。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ff-Season Reproduction of Breeding Gee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255-2014《种鹅反季节繁殖技术规程》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种鹅的反季节繁殖技术操作流程,提高种鹅繁殖效率和产品质量。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关于种鹅的选择,标准中指出种鹅应选择健康无病、体型适中且具备良好繁殖性能的个体。具体要求包括:种鹅年龄应在1至5岁之间,公母比例为1:3至1:5,确保种鹅处于最佳繁殖状态。此外,种鹅的羽毛应完整光滑,眼睛明亮有神,喙爪无异常损伤,体重符合品种标准。
其次,在饲料管理方面,标准强调要根据种鹅不同生长阶段提供科学合理的营养配比。在繁殖前期,应增加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饲料,如鱼粉、豆粕等,以促进生殖器官发育。进入繁殖期后,则需适当减少蛋白质摄入,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比如玉米、小麦等,维持种鹅体能。同时,还需保证充足的清洁饮水供应,并定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再者,关于环境控制,标准提出了严格的温湿度管理措施。种鹅舍内温度应保持在10℃至25℃范围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0%至70%之间。夏季高温时应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冬季寒冷则要加强保温工作。此外,还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避免有害气体积聚。
另外,繁殖管理也是本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规定了交配时间一般安排在上午8点至下午4点之间,每次交配持续约15分钟。为了提高受精率,建议实行人工授精技术,即通过专业人员采集公鹅精液并注入母鹅体内。同时,要做好产蛋记录,及时收集受精蛋并送入孵化室进行孵化。
最后,疾病防控不容忽视。标准要求定期对种鹅舍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喷洒石灰水、紫外线照射等。一旦发现病鹅,立即隔离治疗,并查明病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同时,还应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预防常见传染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种鹅反季节繁殖技术规程》从种鹅选择、饲料管理、环境控制、繁殖管理和疾病防控等多个方面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种鹅养殖的整体水平。希望广大养殖户能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实现种鹅高效反季节繁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