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农作物产品物联网溯源应用的基本要求、系统架构、功能要求、数据采集与管理、信息追溯和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作物产品溯源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
Title:Framework for IoT Traceability Application of Crop Product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566-2015 农作物产品物联网溯源应用框架》是一项广东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物联网技术构建农作物产品的溯源体系,确保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透明与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物联网”、“溯源”等关键术语的概念。例如,“物联网”被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而“溯源”则指追溯和查询农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来源及流向的能力。这些定义为后续的技术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
系统架构
标准提出了一个三层架构模型: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采集数据,包括传感器、RFID标签等设备的应用;传输层则利用无线通信技术如ZigBee、GPRS等实现数据的可靠传输;应用层则是面向用户的操作界面,提供查询、分析等功能。这种分层设计有助于系统模块化开发和维护。
数据采集与处理
关于数据采集,标准强调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时性。要求使用高精度传感器对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并定期校准设备以保证数据质量。同时,对于采集的数据需要经过清洗、整合后才能用于后续分析,避免因原始数据质量问题导致错误结论。
安全保障措施
鉴于农业数据涉及农民利益和社会公共安全,标准特别重视信息安全保护。它建议采用加密算法对敏感信息进行保护,并建立访问控制机制限制非法用户获取数据。此外,还应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够迅速响应并恢复系统正常运行。
实施步骤
最后,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步骤:首先是需求调研阶段,了解各方参与者的需求;接着是规划设计阶段,确定系统的总体布局和技术路线;然后进入建设实施阶段,完成硬件安装调试以及软件开发部署;最后是试运行与评估阶段,收集反馈意见优化系统性能直至正式投入使用。
以上内容涵盖了DB44/T 1566-2015的主要内容及其核心要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