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苏生产的产地环境、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紫苏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erilla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05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203-2014《紫苏生产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为紫苏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从几个关键点进行解读:
一、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标准中明确规定,应选用适合当地生态条件且经过审定的优质高产品种。种子在播种前需进行精选,剔除病斑粒、虫蛀粒及杂质,并进行晒种处理以提高发芽率。同时建议采用温水浸种法,既能杀灭附着病菌又能促进萌发。
二、整地与施肥
要求耕作层深厚疏松,土壤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pH值6.5-7.5之间。基肥施用量为每公顷氮磷钾复合肥750kg,结合深耕一次性施入。追肥分两次进行,苗期和开花前期各一次,分别追施尿素225kg/ha和复合肥300kg/ha。
三、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是核心环节之一,一般行距40cm,株距25cm,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要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遇旱及时灌溉。及时清除杂草,可采用人工拔除或化学除草剂喷洒的方式。另外还需注意防治地下害虫,可在播种时拌入适量辛硫磷颗粒剂。
四、病虫害防治
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对于常见的紫斑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可通过轮作倒茬、清理田园等农业措施加以控制;必要时可选用高效低毒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进行喷雾。针对蚜虫、红蜘蛛等主要害虫,则提倡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控,并辅以吡虫啉类药剂喷施。
五、采收与贮藏
规定当植株大部分叶片呈黄绿色时即可收获,宜选晴天上午进行割取,避免雨后操作以防霉变。鲜品堆放厚度不超过30cm,防止发热腐烂。干品需晾晒至含水量低于12%,然后装入透气性良好的编织袋内,在阴凉干燥处存放,定期检查防止虫蛀鼠咬。
以上内容是对该标准部分重点条款的技术解析,旨在帮助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相关规定,从而提升紫苏生产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