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膜下滴灌水肥管理的技术要求,包括播种前准备、滴灌系统安装、灌溉制度、施肥方案及田间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大豆种植区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水肥一体化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Water and Fertilizer Management of Soybean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DB15/T 855-2015)是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旨在规范大豆种植中膜下滴灌的水肥管理技术。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内采用膜下滴灌方式种植的大豆生产过程中的水肥管理。这表明该标准主要针对内蒙古地区的特定农业条件制定,具有地域性特点。
二、术语和定义
1. 膜下滴灌:在地膜覆盖条件下,通过地下滴灌系统向作物根系提供水分和养分的技术。
2. 水分利用率:作物实际吸收利用的水量占灌溉总水量的比例。
3. 养分利用率:作物吸收的有效养分量占施入总养分量的比例。
三、基本要求
1. 灌溉设计:根据土壤类型、气候条件及大豆生长需求合理设计灌溉系统,确保每个灌区都能均匀受水。
2. 施肥方案:结合土壤肥力状况与目标产量确定基肥、追肥比例,并选择适合的肥料种类和施用方法。
四、关键环节解析
1. 种植前准备
- 土壤检测: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等指标,为后续施肥提供依据。
- 地膜铺设:选用厚度适宜的地膜,保证覆盖效果良好且易于揭除。
2. 生长期管理
- 定期监测:使用仪器设备定期测量土壤湿度和温度,及时调整灌溉计划。
- 合理施肥: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在关键生长期如苗期、开花结荚期增加磷钾肥比例,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3. 收获后处理
- 清理残膜:收获结束后应及时清理田间残留的地膜,防止污染环境。
- 数据记录:完整保存整个生产周期内的各项数据资料,便于总结经验教训并指导未来生产。
五、注意事项
- 注意天气变化对灌溉的影响,避免因暴雨或干旱导致灌溉不足或过量。
- 防止化肥流失,可通过滴灌系统直接将肥料注入根部附近以提高利用率。
- 加强田间巡查,发现问题尽早解决,比如堵塞滴头、漏水等问题都会影响灌溉效果。
以上是对《大豆膜下滴灌水肥管理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希望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实用参考,助力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