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江西省早稻集中育秧的气象等级指标及评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范围内早稻集中育秧的气象条件评估与指导。
Title:Rice Meteorological Grading for Centralized Seedling Raising of Early Rice in Jiangxi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848-2015《早稻集中育秧气象等级》是一项江西省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评估气象条件对早稻集中育秧的影响,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气象因子的选择与分级
标准中明确指出,影响早稻集中育秧的主要气象因子包括气温、降水和日照。这些因子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以反映其对育秧过程的不同影响程度。
- 气温:根据日平均气温将温度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个等级。例如,当日平均气温在12°C至15°C之间时,属于较适宜范围,而低于10°C则被视为不适宜。
- 降水:降水情况也被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三类。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育秧产生不利影响,标准给出了具体降水量阈值来界定这三种状态。
- 日照:日照时间同样有相应分级,日照充足有助于秧苗健康生长,而长时间阴雨天气可能导致病害发生。
育秧期气象条件评价方法
标准还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方法,用于综合考量上述各项气象因子的作用。这种方法结合了单因子评分法和多因子综合评分法,确保了评价结果既准确又全面。
- 单因子评分法是针对每个单独的气象因子分别打分,然后按照权重加总得出总分。
- 多因子综合评分法则是在考虑所有因子的同时,给予不同因子适当的权重,最终得出一个综合得分。
应用实例分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如何应用此标准,可以参考实际案例。比如,在某一年春季,某地的日平均气温持续偏低,降水偏多且日照不足,导致早稻育秧工作进展缓慢并出现烂种现象。依据DB36/T 848-2015的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当时的气象条件处于“不适宜”级别,从而及时调整了育秧计划,采取了保温保湿措施,有效减少了损失。
总之,《早稻集中育秧气象等级》为农业技术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