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旅游景区(点)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基本要求、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标识、安全培训、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海南省内所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点)的安全管理工作。
Title:Safety 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Tourist Attractions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6/T 305-2015 旅游景区(点)安全管理规范》是海南省针对旅游景区安全管理制定的地方标准,旨在保障游客和景区工作人员的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
第4.1条:旅游景区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安全责任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应急预案等。
解读:此条强调了旅游景区在安全管理上的基础工作。安全责任制度明确了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安全检查制度要求定期对景区设施设备进行检查维护,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应急预案则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设施设备安全管理
第5.1条:所有游乐设施、索道、电梯等特种设备必须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取得使用许可,并定期接受专业机构检测。
解读:对于特种设备而言,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关于特种设备管理的规定,获得合法使用资格后才能投入使用,并且要定期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以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应急预案与演练
第7.1条:旅游景区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并至少每年组织一次综合应急演练。
解读:应急预案是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重要依据,它涵盖了火灾、地震、洪水等多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下的处理流程。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可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员工面对真实危机时的反应速度和处置能力,同时也能让游客了解如何自救互救,增强整个景区的安全意识。
游客行为引导
第8.2条:景区内应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牌,提醒游客注意安全事项;同时安排足够数量的安全巡视员,及时制止不文明或危险行为。
解读:警示标识可以帮助游客提前知晓潜在风险区域,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而安全巡视员的存在则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纠正不当行为,如攀爬栏杆、擅自进入非开放区域等,从而有效预防各类安全事故。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解析,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和完善。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执行DB46/T 305-2015标准,为创建更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