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灰斑古毒蛾预测预报的技术要求,包括调查方法、数据分析和预警发布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灰斑古毒蛾的监测与预测预报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diction and Forecast of Grey Spot Ancient Poison Moth (DB15T 836-2015)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836-2015《灰斑古毒蛾预测预报技术规程》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灰斑古毒蛾的预测预报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 灰斑古毒蛾:指一种对森林造成危害的昆虫,其幼虫以植物叶片为食。
- 预测预报:通过观察、监测等手段预测灰斑古毒蛾的发生趋势,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测预报方法
# 1. 越冬代成虫诱捕调查
- 诱捕器设置:在每年越冬代成虫羽化初期,在林间均匀布设诱捕器,间距一般为50米左右。
- 诱捕器种类:可选用性诱剂诱捕器或灯光诱捕器。
- 调查频率:每7天调查一次,记录诱捕到的成虫数量及性别比例。
# 2. 卵块调查
- 调查时间:在越冬代成虫产卵后至幼虫孵化前进行。
- 调查方法:随机选择若干样地,统计每株树木上的卵块数量和分布情况。
- 样地选择:样地应具有代表性,面积不少于0.1公顷。
# 3. 幼虫调查
- 调查时间:从幼虫孵化开始直至化蛹期结束。
- 调查方法:采用样方法或直接计数法,记录不同龄期幼虫的数量及其取食情况。
- 样方大小:样方面积通常为1平方米。
预警指标
- 成虫诱捕量:当连续两次调查中诱捕到的成虫数量超过设定阈值时,应发布一级预警。
- 卵块密度:若单位面积内卵块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则需启动二级预警。
- 幼虫密度:当某区域幼虫密度高于安全水平时,应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防治建议
- 物理防治:如人工摘除卵块、捕捉幼虫等。
- 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其他生物制剂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以上内容基于DB15/T 836-2015标准,重点介绍了灰斑古毒蛾预测预报的技术要点与操作流程。严格执行这些规定有助于有效减少灰斑古毒蛾对森林资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