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抗灰斑病鉴定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大豆抗灰斑病的田间鉴定及育种材料的筛选。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Soybean Resistance to Gray Leaf Spot Disease Identific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DB22/T 2263-2015)是由吉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大豆抗灰斑病的鉴定方法和评价指标。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指出灰斑病是由尾孢属真菌引起的大豆叶部病害,其主要特征为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病斑,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死脱落,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这一定义为后续的鉴定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在鉴定材料的选择上,标准要求选用健康、无损伤的大豆植株作为试验材料,并且需要确保种植环境一致,以减少外界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同时,还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品种进行测试,以便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
再者,在田间调查阶段,标准强调要按照规定的密度播种,并在发病初期开始定期观察记录病情发展情况。具体来说,应从大豆出苗后第10天起每隔7天检查一次,直到收获前停止。每次检查时需随机选取至少5个点,每个点包含不少于20株植株,记录每片叶子上的病斑数量及大小等信息。
此外,在室内测定环节,标准提出了具体的取样方法:即从田间调查所选样本中随机抽取若干株,剪取顶部三片完全展开的功能叶片,然后利用显微镜或其他专业设备测量病斑直径并计算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操作都必须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污染。
最后,在结果评价方面,标准给出了详细的评分标准。根据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的比例,将抗性分为高抗、抗病、中感、感病四个等级。其中,高抗的标准是病斑面积小于5%,抗病为5%-20%,中感为20%-40%,感病则超过40%。通过这样的量化评估,可以更科学地判断不同品种的大豆对抗灰斑病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豆抗灰斑病鉴定技术规程》(DB22/T 2263-2015)通过对试验设计、实施步骤以及数据分析等多个方面的规范,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指南,有助于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