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的场地选择、设施设备、亲体采集与运输、产卵、孵化及稚乌培育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育苗生产及相关技术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rtificial Seedling Cultivation of Uroteuthis manni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427-2014 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亲体选择与培育
标准中指出亲体应来源于健康、生长良好的野生或人工养殖种群,并且要求亲体的年龄为2龄以上。在亲体培育过程中,水温应控制在18℃-25℃之间,盐度维持在28‰-32‰范围内,同时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以确保良好的生活环境。此外,亲体培育期间需要提供充足且营养丰富的饵料,如新鲜的小鱼小虾等活体饵料,以保证亲体能够正常发育和产卵。
二、亲体促熟与产卵
为了促使亲体顺利进入繁殖期,需采取适当的促熟措施。包括逐步降低水温和增加光照时间来模拟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亲体达到性成熟状态。当亲体出现明显的生殖行为时即可收集其产出的卵子用于孵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促熟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亲体的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三、孵化条件
孵化阶段是人工育苗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明确规定了孵化所需的最适条件:水温保持在20℃-25℃之间,盐度控制在30‰左右,溶解氧含量不低于6mg/L。同时还要注意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有害物质积累。对于刚孵出的仔鱼来说,初期投喂微藻类作为开口饵料非常重要,这有助于提高存活率并促进健康成长。
四、幼体管理
随着幼体逐渐长大,管理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首先是要合理安排密度,避免因过度拥挤而导致竞争激烈影响生长速度;其次是要定时定量地给予高质量饵料,比如浮游动物或者小型底栖生物;最后还应注意观察幼体的行为习性和生理状况,及时发现疾病隐患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DB35/T 1427-2014 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技术规范》不仅涵盖了从亲体选择到幼体成长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强调了科学管理和严格控制各项参数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育苗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