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金针菇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菌种制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贮运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金针菇的生产及质量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lammulina velutipes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6/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是江西省地方标准,该标准对金针菇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菌种选择方面,标准规定应选用经过国家或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登记的优良品种,并且要求菌种纯度达到99%以上,无污染。这主要是为了确保金针菇的品质和产量,避免因菌种问题导致的病虫害发生。
其次,在栽培基质的选择上,标准指出应以棉籽壳为主料,辅以适量的玉米芯、稻草等原料,pH值控制在5.5-6.5之间。这样的配比可以提供金针菇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同时维持适宜的酸碱环境,促进菌丝体的健康生长。
关于培养室管理,标准强调要保持清洁卫生,定期消毒,温度保持在15℃-20℃,湿度控制在85%-90%。这样的温湿度条件能够满足金针菇子实体分化和生长的需求,防止高温高湿引发的病害。
在出菇期管理中,标准建议每天喷水2-3次,保证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90%,并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子实体发育。此外,还应注意光照强度,适当增加散射光照射,有助于提高金针菇的商品价值。
最后,在采收环节,标准明确当金针菇菌盖展开至1-2厘米时即可采收,采收后要及时清理培养袋内的残留物,防止污染。这一措施有助于保持金针菇的新鲜度和口感,延长保鲜时间。
以上是对《DB36/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部分重要内容的解读,希望对从事金针菇生产的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