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毛木耳生产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条件、菌种制备、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与加工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毛木耳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Auricularia Polytricha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毛木耳生产技术规范》(DB41/T 977-2014)是河南省针对毛木耳栽培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以下选取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1. 原料选择与处理:标准中明确指出,生产毛木耳所用的培养基应以棉籽壳为主,辅以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废弃物。要求这些原料新鲜无霉变,含水量控制在60%-65%之间。这主要是为了保证菌丝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和水分条件。
2. 灭菌操作:灭菌是确保栽培成功的重要环节。标准规定高压蒸汽灭菌需达到121℃持续2小时,而常压灭菌则需要维持100℃以上至少8小时。通过这样的高温处理可以有效杀灭培养料中的杂菌孢子及害虫卵,为后续接种创造无菌环境。
3. 接种管理:接种室必须提前消毒,并保持相对湿度低于70%,温度维持在20℃左右。接种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外界污染源进入。同时强调了接种后初期培养阶段的温湿度调控,即发菌期温度控制在25℃±2℃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4. 出耳管理:当耳芽长至1cm左右时开始进入出耳管理阶段。此时需将棚内温度降至20℃-25℃,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使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0.1%以下。此外还需定期喷洒清洁水,保持地面湿润但不积水,以促进子实体正常分化发育。
5. 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悬挂黄板诱杀害虫为主,化学药剂使用作为辅助手段。一旦发现病害迹象,应及时清除受害部位并彻底消毒处理,防止病情扩散蔓延。
6. 采收标准:当耳片充分展开且边缘微卷时即可采收。采收时注意不要损伤基部组织,以免影响下一茬产量。采收后的鲜品应在阴凉处摊晾至含水量降至12%以下再进行包装储存。
以上几点涵盖了从原料准备到最终产品收获全过程的技术要点,遵循这些规范能够显著提高毛木耳生产的成功率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