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酸性土壤中有效砷、有效汞的测定方法——原子荧光法。本文件适用于酸性土壤中有效砷和有效汞含量的测定。
Title:Determination of Available Arsenic and Mercury in Acidic Soils by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2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8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T 1459-2014酸性土壤中有效砷、有效汞的测定原子荧光法》是一项福建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酸性土壤中有效砷和有效汞的原理、试剂与材料、仪器设备、样品制备、分析步骤、结果计算及精密度等内容。以下是对该标准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原理
标准指出,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酸性土壤中的有效砷和有效汞是基于试样经提取后,使用原子荧光光谱仪对溶液中的砷和汞进行检测。原子荧光光谱法是一种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线性范围宽的分析技术,适用于痕量元素的测定。
试剂与材料
标准要求所使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级别,并且水为去离子水或同等纯度的水。特别强调了实验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含砷、汞的试剂,以防止污染样品。此外,还规定了用于配制标准曲线的一系列浓度梯度的标准溶液的制备方法。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标准中提到的主要仪器包括但不限于原子荧光光谱仪、pH计、振荡器等。对于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具体参数如波长、光源强度等也给出了推荐值,确保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环节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后续分析数据的真实性。首先需要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本,然后按照规定的比例加入提取剂,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振荡提取。提取液需经过过滤处理后方可用于测定。整个过程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引入杂质影响测量精度。
分析步骤
在分析步骤部分,详细描述了从开启仪器预热到实际样品测量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其中包括校准曲线的建立、样品空白对照设置以及具体的操作参数设置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数据可靠性,每次测量前都应对仪器进行校准,并记录下相关条件。
结果计算及精密度
最后,标准明确了如何根据测得的数据来计算最终的结果,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公式。同时强调了重复性和再现性的重要性,要求至少平行测定两次,当两次结果之间的相对偏差不超过规定限值时才能接受该结果。此外,还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允许的最大误差范围,这对于判断结果是否合格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DB35/T 1459-2014》提供了一套完整而严谨的方法论体系,有助于提高酸性土壤中有效砷和有效汞含量测定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遵循此标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领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