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预防措施、诊断方法、消毒处理及综合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广东省内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icrosporidiosis in Original Silkworm Area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4/T 1407-2014《原蚕区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规程》是广东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原蚕区微粒子病的防治工作。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微粒子病”、“检疫”等专业术语。例如,“微粒子病”是指由贝茨氏微粒子虫引起的家蚕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毁灭性。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统一的语言基础。
二、预防措施
1. 蚕种繁育场应建立严格的隔离制度,确保不与发病区域接触。规定要求至少保持5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并定期对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
2. 强调使用无病原的桑园作为饲养基地,定期检测土壤和水源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对于发现异常情况的土地,应及时调整种植结构或采取治理措施。
三、检测方法
1. 在采集样本时,需按照规定的部位和数量取样,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具体来说,每批次蚕种至少抽取10个个体进行检测。
2. 对于显微镜检查法,要求将样品制备成薄片后,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微粒子虫体。同时,还介绍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
四、治疗方案
虽然该标准主要侧重于预防,但也给出了应急处理建议。如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病蚕,并采用高效低毒药物进行喷洒消毒。此外,还提倡通过改善饲养条件来提高蚕体免疫力。
五、人员培训
强调所有参与工作的技术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培训内容涵盖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方面,以保证实际操作符合规范要求。
以上是对DB44/T 1407-2014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