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鸡毒支原体感染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养殖场的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从事家禽养殖、疫病防控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Infection in Chicke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160-2014《鸡毒支原体感染防治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鸡毒支原体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几个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预防措施
- 标准指出,应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定期消毒和隔离新引进的鸡群。这有助于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消毒剂的选择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高效低毒的产品,并确保所有设施设备彻底清洁。
2. 疫苗接种
- 疫苗接种是预防鸡毒支原体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标准建议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通常在雏鸡7-10日龄时开始首次接种,并在后续适当时间加强免疫。疫苗的使用需遵循说明书,注意保存条件以保证其效力。
3. 临床诊断
- 对于疑似病例,标准强调要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试验(如ELISA)和病原分离培养等,这些方法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
4. 治疗方案
- 在治疗方面,标准推荐使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控制。常用的药物有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但必须严格按照兽医指导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导致耐药性问题的发生。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也是辅助治疗的关键环节。
5. 环境控制
- 良好的饲养环境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标准要求保持鸡舍通风良好,湿度适宜,及时清理粪便,减少有害气体浓度。此外,合理安排饲养密度也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促进鸡群健康生长。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鸡毒支原体感染防治技术规程》为养殖业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这一常见疾病带来的挑战。遵循该标准不仅有利于保护动物福利,还能保障食品安全,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