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砷、锑的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砷、锑含量的测定。
Title: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Sample Analysis Method - Part 7: 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for Arsenic and Antimony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127.7-2014 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砷和锑含量的方法。以下是对标准中关键条款的解读:
样品前处理
标准要求样品需经过适当的前处理以确保分析准确性。具体包括:
- 样品干燥:将采集的土壤或岩石样品在不超过50℃条件下烘干,防止元素挥发。
- 样品粉碎:使用机械方法将样品研磨至粒径小于75μm,保证均匀性。
仪器条件设置
原子荧光光谱仪的参数设置直接影响检测结果,标准建议:
- 灯电流:选择合适的工作电流以获得最佳信号强度。
- 载气流量:通常设定为400ml/min,确保稳定的气流供应。
- 延迟时间:一般设为30秒,以便待测元素充分分离。
分析步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循以下步骤:
1. 准备标准溶液系列,覆盖目标浓度范围。
2. 调整仪器至最优状态后,依次测量标准溶液与未知样品。
3. 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样品中的砷和锑含量。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数据可靠性,需实施以下措施:
- 空白试验:每批样品至少进行一次空白测试,用于扣除背景干扰。
- 重复性检查:对同一份样品进行多次平行测定,相对偏差应小于10%。
- 加标回收率:向未知样品中加入已知量的标准物质,回收率应在90%-110%之间。
以上内容涵盖了DB34/T 2127.7-2014的核心要点,希望对你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