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板栗膏药病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病害症状识别、发病规律、综合防治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内板栗种植区膏药病的预防与治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estnut Gummosi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116-2014《板栗膏药病防治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规定了板栗膏药病的综合防治措施。以下是对该标准中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板栗膏药病”的定义,这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板栗树皮病害,表现为树干表面出现类似膏药状的黑色斑块。这一定义为后续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基础。
防治原则
标准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这包括加强林地管理,如合理修剪、清除病残体等,以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同时提倡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避免单一方法导致抗药性问题。
病害诊断
在病害诊断部分,标准指出应通过观察症状、采集样本送检等方式确认是否为膏药病。特别提到,当发现树干上有不规则形状、颜色深浅不一的黑褐色斑块时,需进一步检查是否有真菌感染迹象。
综合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建议选择抗病品种种植,并保持良好的田间卫生条件,及时清理落叶及病枝。
2. 物理防治:对于轻度发病区域,可以采用刮除病斑后涂抹杀菌剂的方法处理。
3. 化学防治: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在发病初期喷洒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药剂。
4.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如拮抗菌来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
注意事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用药,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稀释药液,并注意保护环境。此外,在不同生长季节采取相应措施也很重要,比如春季注重增强树势,秋季则侧重于减少越冬菌源。
以上是对DB34/T 2116-2014中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这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