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紫菀栽培的产地环境、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紫菀的规范化栽培。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ster Tataricus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2085-2014《紫菀栽培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紫菀的种植过程,提高产量和质量。以下是一些关键条款及其详细解读:
选址与整地
1. 选址要求: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地方。避免在低洼易积水区域种植。
- 解读:良好的土壤条件可以保证紫菀根系健康生长,减少病害发生几率。
2. 整地方法:深耕细耙,施足基肥。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kg~3000kg作为底肥。
- 解读:充足的有机肥料能够提供全面营养,促进植株健壮成长,同时改善土壤结构。
种子处理
3. 种子挑选:选用籽粒饱满、无虫蛀、无霉变的新鲜种子。
- 解读:优质种子是成功栽培的基础,直接影响出苗率及后期长势。
4. 催芽处理:播种前可采用温水浸泡或沙床催芽等方法促进发芽。
- 解读:适当的预处理能加快种子萌发速度,缩短田间等待时间。
栽培管理
5. 播种密度:行距保持在30cm左右,株距约15cm。
- 解读:合理的间距有助于通风透光,降低病虫害风险,并便于田间操作。
6. 水分管理:苗期需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开花结果期适当控水以利于果实成熟。
- 解读:不同生长期对水分需求各异,科学灌溉既能满足植物需求又避免浪费资源。
7. 施肥原则:基肥为主追肥为辅,适时补充磷钾肥增强抗逆性。
- 解读:均衡施肥不仅支持正常生长发育,还能提升产品品质。
病虫害防治
8. 预防措施:定期清理田园,及时摘除病叶病果,防止病原扩散。
- 解读:早期干预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可显著减轻损失。
9. 化学防治:当病虫害达到一定危害程度时,在专业指导下合理使用农药。
- 解读: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注意轮换品种以防产生抗药性。
收获与储藏
10. 收获时机:当叶片开始枯黄时即可采收。
- 解读:此时药材有效成分积累最高,品质最佳。
11. 储藏环境:将干燥后的紫菀放置于阴凉通风处保存,避免潮湿霉变。
- 解读:适宜的储存条件能延长保质期,确保后续加工利用价值。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2085-2014标准提炼总结而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