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民猪饲养的场地选择、环境控制、饲料管理、卫生防疫及日常管理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民猪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饲养。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Raising Native Pig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民猪是我国重要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遗传资源保护意义。DB22/T 2188-2014《民猪饲养技术规范》为科学合理地开展民猪养殖提供了依据。以下对标准中的关键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一、种猪选择与引进
标准规定,种猪应来源于有资质的育种场或保种场,要求种猪具备纯正血统、健康无病、体型匀称等特征。引进时需进行隔离观察至少15天,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这一要求旨在确保引入种猪质量可靠,避免因引入不合格种猪影响整个养殖群体的生产性能。
二、饲料配制与饲喂
在饲料方面,标准强调要根据民猪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科学配制日粮。断奶仔猪阶段应以高蛋白、易消化的饲料为主;育肥期则适当增加能量饲料的比例。同时,每日应保证充足清洁饮水供应,并定期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添加剂。这有助于满足民猪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提高生产效率。
三、环境控制
适宜的生活环境是保障民猪健康的重要因素。标准指出,猪舍内温度应保持在15-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范围内。通风换气要适度,防止有害气体浓度过高。此外,还需定期清理粪便污物,保持圈舍干净整洁,减少疾病发生几率。
四、疫病防控
疫病防控是民猪养殖管理的重点之一。标准要求严格执行预防性免疫程序,定期驱虫处理。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隔离病猪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建议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制度,包括日常巡查、免疫记录、用药情况等内容,便于追溯分析。
五、繁殖管理
对于种母猪的发情鉴定,可通过外部观察结合试情公猪接触法来进行。配种时间一般选在母猪第二次发情高峰后的24小时内较为理想。妊娠期要加强饲养管理,临近分娩前一周转入产房待产。新生仔猪出生后要及时擦干体表水分,剪短脐带,并按规程进行早期补铁等保健处理。
六、出栏屠宰
民猪达到适宜体重(通常为90-110kg)时即可安排出栏。出栏前7-10天停止使用任何药物,确保肉品安全。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暑降温,避免过度拥挤造成损伤。到达屠宰场后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宰前静养、检疫检验等工作。
以上是对DB22/T 2188-2014中部分核心条款的详细阐述。遵循该标准能够有效提升民猪养殖的整体水平,促进这一珍贵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