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技术要求,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大豆种植过程中霜霉病的预防与治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oybean Downy Mildew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大豆霜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病害,为了有效防控该病,DB22/T 2142-2014《大豆霜霉病防治技术规程》提供了系统的指导。以下选取了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病害发生条件与预测预报
根据规程第3.1条,大豆霜霉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适宜发病的条件包括温度在20℃至25℃之间,相对湿度高于85%,以及连续阴雨天气。因此,种植户需密切关注气象信息,特别是在多雨季节,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
二、农业防治方法
规程第4.1条强调农业防治的重要性。首先,应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这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控手段。其次,合理轮作可以减少病原菌积累,避免连作导致病害加重。此外,加强田间管理,如及时清除病残体、合理密植等,都有助于降低病害发生率。
三、化学药剂使用规范
第5.1条明确了化学药剂使用的具体要求。推荐使用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如甲霜灵、霜脲氰等。用药时需严格按照说明书配比浓度,切勿随意加大剂量或频繁喷洒。同时,注意不同药剂轮换使用,以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施药时间最好选在晴天上午9点至11点进行,确保药效最佳。
四、生物防治措施
规程第6.1条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以通过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如木霉菌、芽孢杆菌等,来抑制病原菌生长。此外,还可以利用天敌昆虫捕食病原菌载体,构建生态平衡体系。
五、综合防治策略
最后,规程指出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将上述农业、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定期检查田间病情发展情况,一旦发现病害迹象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最大限度地减轻病害损失。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看出,《大豆霜霉病防治技术规程》从多个层面为大豆霜霉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种植户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以保障大豆生产安全。